外媒称菲国内油气资源将耗尽 急需与中国谈判
洗耳恭听网
2025-04-05 14:06:40
儒家的心灵哲学确实具有形而上的特点,因而具有超越性,但不能完全归结为超绝的心灵学。
心是主体范畴,是人的主体性的根本所在。[5]《遗书》卷2上,《二程集》。
在己者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者,也就是人的性。又比如,心有意识、意向和意志、意念和思虑,还有知觉、知性、理性、直觉、体验等等,它们之间既有区别,又有联系,如何处理这些关系,保持心灵的平衡,实现整体的和谐,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。从心灵的本然状态或本真状态(即心本体)而言,它是自我呈现或自我实现。但他又说,儒家的心灵哲学是超绝的心灵学[16],这一点并不完全正确。在儒家关于心的学说中,占主导地位的是道德心的阐述,这方面,内容极其丰富,这是我们讨论的重点。
枣棘之类,初生时都有尖刺,其发育生长即见于尖刺,故名心。四、心的情感意向性 儒家哲学十分重视心灵的情感意向活动,这同西方哲学理智化、心智化的主流传统形成鲜明的对照。[36] 见《金波晤语》,《王龙溪全集》卷3。
因为说自然目的,此目的最终还是人的德性,因此对它的把握只要反求诸主体自身就可以了。[59] 这是体用综合着说,功夫也不分彼此,不分时节。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,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。心存则理明,只要回到德性主体自身找根源、寻把柄,其他也不需理会。
心在荀子这里除了强调道德认知的功能之外,确实有认识论意义上的认知理性的一面。在朱熹那里,德性之知就是本心知觉之体,而致知就是要使本心知觉之体,光明洞达无所不照耳[64]。
关于学与思的关系,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: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孔子之仁、智并举,孟子之情(主要指四端)、思并重,《中庸》之诚、明两进,先秦儒家的重要特征是直接用情感、知觉来讲人的道德本性。一切知识的发生不过是思与见闻之会而已[31],而道德知识的获取也不过是见闻、思虑之知积累得多了,以类贯通罢了。当学、思并举时,孔子已经涉及儒学对经验知识的整理的一个重要方法,即类推。
[64]《答潘叔文》,《朱熹集》卷50。孟子在知止的问题上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,即其对耳目之官与心之官的功能所作的区分。蚊虻之声闻,则挫其精。正是在此意义上,孔子说为仁由己[41],又说我欲仁,斯仁至矣[42]。
因此需要德性主体的发明以达成其自觉,体验与直觉是发明的主要途径。[22] 合内外而耳目有受是知识的重要来源。
这里,又有两方面的内容:一是人置身天地之间,对自然目的的体验。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儒家关于知的学说,这三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,也不是没有关系的。
孟子把思诚作为相对于诚之天道的人道的重要内容,思诚就是要反身而诚、反求诸己、求放心、立乎其大者,这是行其所无事[50]的大智慧。张载在尽心、尽性的同时还讲穷理,穷理是与见闻经验之物理联系在一起的。他一方面说:凡以知,人之性也。由见闻而推类乃至于穷理,这些都只是在经验知识上转,在此层面上,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,是不足以尽物的,因此,换个角度,张载说:今所言尽物,盖欲尽心耳。[36]王畿所要解决的当然是德性主体自我意识的问题,但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,肯定有相对独立的知识论领域的问题的存在,使这一划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。不过,把境界问题仅仅归结到认识上,是冯友兰先生的失误,所以他在后来也讲直觉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1]《论语·宪问》。[65] 需要注意的是,良知虽然是体用、知情的合一,但它还是紧紧落实在心性本体即天理上说,良知所强调的正是知之所以为良者,并不是泛泛地说知、知觉。
另一方面又说:无时不存养,无事不省察。[23]《语录下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3。
敬是对本心的直接涵养,以寡欲为重要途径。认知作为心之作用层面的意义,朱熹非常强调,因此他所说的格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就经验认识讲的。
知在中国哲学中的最大特色还是以体验、直觉为主要内容,体验、直觉是对本体存在的直接把握。张载哲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两个命题,即合性与知觉,有心之名与心统性情。以知训体,恰恰表现了人作为自然目的的集中体现、作为万物之灵的特征。董仲舒也把智与仁放在一起讲,但智主要是从认知层面说。
宋儒则不同,这中间有体与用、形上与形下的区别。[18] 而辟耳目之欲、远蚊虻之声恰恰是为了思通、思仁,即达成道德认知。
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说的是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,前三者说的是学习的方法。从道德实践上说,本体与功夫也是合一的,致良知既是本体之自明,也是发明本体的功夫,现成良知是当下俱足的。
但格物归根到底是为了致知,即发明心中之理。这与陆九渊的简易功夫形成鲜明的对照。
由闻见而德性,由穷理而尽性,是不是能够贯通说下来,确实是理学中的一个大问题,二程乃至朱熹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。如果说从本体体验与直觉上讲知是发明本体,那么,直接从本体上讲知是说本体是自明的。情感体验是我们所讲的体验与直觉的首要的、也是重要的内容。孟子讲理义之悦我心,犹刍豢之悦我口[51],此情感的愉悦是情理合一的。
此时,格作为至的含义,是与极、至极联系在一起的。义理在事,而接于我之心知[38]。
这里,对物理的认识可以启发对心性本体的自我认识。其意义如何,张载并没有作充分的说明。
主体德性的呈现就在于人的情感,同时,它又是操则存,舍则亡、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的,是人的意志与知性可以企及的。但此自觉并非完全自明的。